• 学校简介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乐动(中国)。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详细]

    历史沿革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乐动(中国)。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详细]

    学校章程
    学校弘扬百余年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秉承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坚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育人传统,践行“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遵循“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坚守“不张扬、不浮躁、不盲从”的华农品格,彰显“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与传统农科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详细]

    学校领导
    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详细]

    组织机构
    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详细]

    信息公开
    [详细]

  • 本科生教育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勤奋务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善于沟通交流,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能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领未来发展的卓越人才。坚持价值引领,深化“五育融通”,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坚持通专融合,注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的全人教育,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通,促进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内在联通,构建通专融合课程体系。[详细]

    研究生教育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53年,经历了起步、稳步发展、快速发展,进入到当前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农学博士,第一个果树学博士。一甲子筚路蓝缕,半世纪砥砺前行,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我校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42000余名高层次人才。[详细]

    国际生教育
    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追溯到1960年。2003年,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批试点单位。我校坚持“质量优先、优化结构、特色发展”的原则,主要围绕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招收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我校来华留学生以学历生为主,其中博士生约占70%,硕士生约占30%。目前,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留学生在我校求学深造。[详细]

    继续教育
    乐动(中国)继续教育办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初以开办政府管理部门的短期培训班为主。1960年,学校成立函授部,开启了学校高等农业函授学历教育办学历史,函授学历教育和干部培训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学校获批成立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中农学院分院。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湖北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等各类培训基地10余个。[详细]

  • 科学研究
    学校科研工作最新进展[详细]

    学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依托传统优势农科,理农结合培植发展生命科学,通过交叉培植、整合集成、发展巩固、带动提升,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提升传统农科。经过40多年艰苦奋斗,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艺等多学科相协调,学科优势特色明显,新兴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格局。[详细]

    学术期刊
    乐动(中国)科发院期刊中心2019年5月成立,负责《乐动(中国)学报》《乐动(中国)学报(社会科学版)》《养殖与饲料》《湖北风景园林》等中文期刊、英文期刊Animal Diseases的编辑出版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服务Crop and Environment 和Molecular Breeding出版工作。[详细]

    社会服务
    农,天下之大本也;中国,农之大国也。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乐动(中国)作为全国农业高等教育的重点学校,自创立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优良传统,“兴学、富国、利农”的价值追求,自觉肩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历经百二十年而弦歌不辍。[详细]

  • 本科生招生
    乐动(中国)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经过长期发展,学校已形成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艺多学科专业综合发展的格局。学校现有6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收普通本科生4900名,包括普通本科、艺术类、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新疆班、内地西藏班等招生类型。[详细]

    研究生招生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学校在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兽医博士、生物与医药博士);在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具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具有农业、兽医、风景园林、工商管理、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林业、应用统计、翻译、机械、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法律、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会计等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资格。[详细]

    留学生招生
    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追溯到1960年。2003年,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国际学生登录以下系统可以进行报名申请、结果查询和在校信息查询等。[详细]

    继续教育
    乐动(中国)继续教育办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初以开办政府管理部门的短期培训班为主。1960年,学校成立函授部,开办农学、牧医两个专业的大专函授班,开启了学校高等农业函授学历教育办学历史,函授学历教育和干部培训得到迅速发展。1965年,学校在籍函授学历教育学生达到1700余人。“文革”期间,学校函授学历教育仅保留部分短训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恢复和迅速发展。[详细]

    本科生就业
    乐动(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专门负责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致力于为在校生、校友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指导、咨询与服务,内容包括就业创业与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就业创业能力辅导培训与活动实施、职业咨询与就业派遣服务、就业市场培育拓展与校园招聘组织实施等。[详细]

    研究生就业
    乐动(中国)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负责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本着搭建平台、服务学生、促进就业的工作理念,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联络用人单位,开展就业指导,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引导毕业生就业创业,为我校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专门指导和优质高效服务。在指导中心和学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输送的毕业生得到了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详细]

  • 科技合作
    与120多个国外(境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合作网络,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 现拥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其中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农业农村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湖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项目13项,NSFC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4项,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项,主要合作的国别或地区是美国、欧盟、新西兰、英国、德国、日本、荷兰、比利时、以色列、埃及等。[详细]

    国际合作
    与120多个国外(境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合作网络,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 现拥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其中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农业农村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湖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项目13项,NSFC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4项,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项,主要合作的国别或地区是美国、欧盟、新西兰、英国、德国、日本、荷兰、比利时、以色列、埃及等。[详细]

  • 校园风光
    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坐拥狮子山,三面环湖,拥有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6.6公里湖光绿道,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景面文心、情境交融的校园风貌引人入胜。[详细]

    校园生活
    学校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已建立了90余个社团。学校有丰富的科普、体育、文化场馆设施,以及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身心发展、素质拓展、职业导航、文艺娱乐等职能。。[详细]

    校园地图
    校园地图提供了详细的导览,帮助学生找到各个建筑、设施和景点。无论是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还是餐厅,地图上都标注了具体位置,并附有清晰的路径指引。[详细]

    实用信息
    我校共有校园观光车15辆,分为两条线路,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进行规范化运营,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便捷的校内交通服务工作。[详细]

【师者】李祖佩:“书香田野浇灌学术共同体”
时间:2025-03-21 来源:

分享


【编者按】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发展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学校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其中,导师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狮子山麓,一支兼具科研报国志向与春风化雨情怀的导师队伍,正以教育家科学家精神诠释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以实际行动践履“狮山大先生”的育人路径。即日起,南湖新闻网继续以【师者】为题,推出2024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系列通讯报道,敬请关注。

推开门扉,文法学院李祖佩教授办公室绿意盎然、幽兰馥香。与自然科学老师的办公室不同,这里高高低低的文献和调研报告,在办公桌上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做学问离不开知识积累”“真学问就是要聚焦中国三农和民生福祉,就是要回应经典理论命题”“导师育人首推‘有温度’”……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记者走近这位“优秀导师”,与他畅聊导师育人的点点滴滴。

李祖佩教授(记者 川竹 摄)

书山叠翠:在读万卷书中“体悟学理”

在李老师的众多留影中,有这样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清晨时分、和风惠畅,太阳伞下他正和学生悠然共读社会学经典。这是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读书的一个图景。从读书时代老先生教导社会学首先是读书积累、博观约取,到指导学生共同读书,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李老师始终坚持读书是做学问的基础。

“我主张,无论研一、博一,都不以写论文研究和做课题为主,而是以读书为要。”在李老师看来,研究“入门”阶段,要研读中外经典文献,打牢基础、厚积薄发,习得理论、构建志趣。

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从马克思、韦伯的经典原著,读到费孝通、瞿同祖的经典著作,他们从学理性、逻辑性、认识论等角度深刻理解社会学所关心的时代问题。一直以来,李老师组织的师门读书会提倡“共读”,坚持“每天八小时读书制”“两周一交流”“每月一汇报”。

读书会(受访者 供图)

李老师和同学们对待读书的态度认真严谨。据2019级硕士研究生史天逸回忆,在李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共阅读了80余本书,撰写了10万字读书报告。史天逸还分享了一件温馨的趣事,他特别喜欢一套丛书,奈何囊中羞涩,李老师得知此事后,自掏腰包为他买下那十余本书。自此形成了惯例,李老师每年为每位同学提供500元的购书款。5年间,已累计支出5万余元。

读书,让同学们深深受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诚不我欺!”2021级博士研究生马平瑞这样感慨道。从阅读经典到笔记整理、读书报告撰写,他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为提升。在坚持共读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了学术之路,立志为认识中国农村、发展专业理论贡献力量。2023级硕士研究生甯远佳表示,经典阅读让他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从一开始的单纯总结,到后来精准提炼,从一开始的写作困难,到一口气可以写出4篇阅读报告,阅读经典点燃了他的学术热情,也夯实了他的学术基础。

交流讨论(受访者 供图)

“2018年前后,研究生逐渐有了规模,读书氛围也更加浓厚,我不努力也不行呀!”李老师笑道,“读书的风气好像可以传染似的,不知不觉就蔓延开了,为了更好地指导同学们多元化发展,我也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新知。”

阡陌纵横:在行万里路中“锻造志趣”

如果说读书是“播种”,那么调研就是“扎根”,两者共同构成学生培养的“一体两面”。

李老师认为,实践调研是社会学的基本功,是基础性工作。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等议题每个学生要开展至少两个月的驻点调研,白天走乡串户,晚上整理总结、交流讨论,在这期间学术的灵感不经意间就会迸发。

对于调研,李老师有自己的理解。“李老师调研有几个特点,一是把既有理论‘悬置起来’,不预设假设和判断,要到实践场域中去发现,去提炼;二是不仅要关注基本经验,更要善于捕捉不合乎常识的经验现象;三是调研不是简单地搜集资料,而是个人成长的机会,能增长见闻、开阔视野、磨炼品性。”2023级硕士研究生谢作武这样总结道。

调研路上(受访者 供图)

调研要聚焦“真问题”,这几年来,李老师团队侧重从县、乡政府治理和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等方面研究农村基层治理,进而揭示国家资源下乡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农村基层治理效能的内在困境与实现机制。李老师经常和同学们分享:“不能为了调研而调研,要真正聚焦中国农村的真问题,走进中国最基层,用亲身实践和思考去对话和发展理论。”

于是,一些“小切口”的调研逐渐浮出水面:农村女儿养老、派出所治理、乡村集体产业治理……他们深度“解剖麻雀”,形成了一批有深度、有广度、可实操的调研成果。

李老师团队实地调研(受访者 供图)

调研更需要勇气和韧劲。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雨珩起初对乡村调查没有经验,与陌生人交流有些怯场。李老师鼓励道:“不要怕出错,要敢于在田野里大胆尝试”。他还组织师兄师姐向她分享调研经验,通过“师妹问、师姐听”的方式帮她逐步适应。在不断磨砺中,王雨珩逐渐掌握并琢磨出一些独立调研的方法,最终她撰写了11万字的调研报告。

调研总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2024年11月,在陕西周至的一次调研中,同学们无惧低温寒风,依然穿梭于田间巷尾,只为探索县域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然而在多日奔波中,有位同学不幸突发脑炎。情急时刻,李老师一边打电话,一边组织安排医护照料,直到学生化险为夷,李老师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几年来,李老师带领同学们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山东菏泽、河南信阳、湖北恩施、浙江宁波、江西赣州、陕西周至……累计调研3000余小时、完成500余万字调研报告。

在李老师看来,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才是做学问的最终目的。近年来,他提出的“适度增加乡村两级在专项财政资金使用中的裁量权”“充分挖掘农村社会自身优势,提升农民自组织程度”等政策建议多次被地方政府采纳,咨政建议被用于施政实践。

当然,调查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他们认识基层治理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了认识时代和理解时代的能力。2022级博士研究生梁美姿说:“专题文献阅读日积月累,田野调查马不停蹄,通过调研中的持续观察和分析,我逐渐了解到乡村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并找到自己的选题与方法。”2022级硕士研究生史峥贤也说:“我的学术志趣实际上是在调研中形成的,‘不怕错’‘体系化积累、大胆假设、实践求证’,李老师讲授的方法值得一直细品。”

薪火长明:在融乐发展中“涵育情怀”

在李老师看来,导师不只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引路人。他说道:“学生是自己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要以学业为中心。导师应当给予自主成长空间,提供外部支持与方向指引,不作过多干涉。”

史峥贤说:“李老师将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从不给我们安排与学业无关的事务,把时间交由我们自己‘快速成长’。”正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史峥贤不仅与师门同学共同获得省“挑战杯”特等奖,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读博期间,马平瑞经常外出调研,李老师为他解决了许多调研经费。也正是在这样的支持下,后续发表数篇高质量论文。

李祖佩教授在办公室修改学生论文(记者 川竹 摄)

李老师认为,教育是有爱和温度的。他不仅在学业上提供指导,生活上也对同学们十分关心。团队有一名学生研二突遇家庭变故,研三申博时至亲去世,正当学生无助的时候,李老师自掏1万元,为学生“雪中送炭”。这位同学申博复试前感到压力很大,得知此事,李老师组织读书会其他老师、在读博士和硕士,一起当起了她的“陪练”,从研究问题聚焦到个人成果展示,从逻辑表达到复试技巧,都提出针对性建议,让她以更加自信的心态从容面对。

如果温度是师生研学的“磁场”,那么学术理想就是将他们紧紧凝聚的“磁强”。李老师对待学生自主成长很宽容,但不纵容。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他要求学生每月提交一份读书报告,尽管不限字数、不问对错,但必须有自己的理解。他还要求学生自行组织读书论坛,通过交流分享阅读心得与收获,共同进步。在实地调查中,李老师每次都强调全身心投入,要回应真问题,做真研究。有时候,师生可以为了调研发现彻夜长谈,这大概就是“学术共同体”的真实写照。

李老师和同学散步狮山(受访者 供图)

李老师说,“团队既是追求学术真理的学术共同体,又是携手共进的发展共同体,还是分享成长喜悦的幸福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已产生了30名毕业研究生,在17名学术硕士研究生中,已有12人攻读博士学位,占比达70.5%。

在多年指导学生过程中,李老师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也收获了自己的进步。2022年,李老师入选省级人才支持计划,2024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

同学们也念念不忘导师的恩情,诚如谢作武所言:“狮子山下遇见李老师,将会是多年以后回望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又如史峥贤所说:“虽然我不一定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是对我影响最大、让我受益最多的老师。”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吴义生)